記者 朱蒙雪
晚報訊滲漏、沉降……這些涉及軌道交通安全運行的問題一旦發生,都需要立即確定區域並指明在這個區域的三維空間部位。記者從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日前舉行的科研成果發佈會上獲悉,一款名叫“軌道交通沿線環境移動掃描3D數據與圖像採集系統”的新發明,能準確、快速採集隧道截面、濕漬等數據以判斷沉降、滲漏等問題,有效保障軌交運營安全。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的周民立教授表示,城市軌道交通從規模建設發展到精細化運營是一個必然趨勢,維護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對事故災害及其隱患的防範備案,並對各類設施、設備和運行環境進行科學化管理。事故一旦發生、設備一旦有故障,都需要立即確定區域、並指明在這個區域的三維空間部位。因此,在城軌維保體系的“數字化”發展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可覆蓋全部目標客體所在數字空間數據庫。
應用3D激光掃描技術並結合全站儀、全景攝像和軟件建模等其它多種技術手段,可以對軌道交通環境中複雜的地下區域(如隧道)建築空間進行測形、測量。然而,現有激光掃描儀都是獨立的機電系統,在應用時需要將掃描設備擱置在三腳架上、放在特定位置上對周圍環境進行3D掃描,如需掃描長距離或大範圍的環境,則要設計佈置不同掃描點、建立相鄰掃描區域的參考標靶,然後對掃描後數據再進行拼接處理。
周民立教授開發的適於軌道交通的移動式3D激光掃描系統結構和數據處理方法,將掃描儀設備設置成僅在與行進方向相垂直的二維截面上掃描的工作模式,並將設備安裝在可在鐵路軌道上移動的輕便車體上,同樣可以獲得完整的3D空間數據。這種移動式掃描方式大大提高了對長距離道路空間進行數據採集的效率,適合於對城軌隧道線路等地下建築結構的空間數據採集。例如,通過掃描隧道截面輪廓、對隧道截面形狀的分析,檢測到的截面形狀可與原始設計形狀比較,與其它技術相結合還可以測取隧道沉降狀況;通過隧道牆面濕漬分析,可檢測牆面潮濕水跡的分佈,從而確定濕漬病害的程度和分佈地點與面積。
目前該項目已經申請“一種軌道建築空間信息檢測系統及方法”等發明專利6項,還將亮相即將開幕的第1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原標題:3D掃描給軌道交通“體檢”)
- Feb 15 Sat 2014 01:46
3D掃描給軌道交通“體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